Category Archives: 漫步萍踪

:::::【漫步萍踪】世博外事日记(二) :::::

    来说一说刚完成的斯洛伐克总统团。斯洛伐克在我的印象中,是与捷克紧密相连的。从它的名字“斯洛伐克”,也可以隐约寻出斯拉夫人的痕迹。毗邻奥地利、波兰,这片中欧地区,总给我充满艺术的感觉。斯洛伐克是世界上城堡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多瑙河静静流淌,僻静的老街,诉说着其悠久绚烂的历史。

  

    这是斯洛伐克共和国的国徽,蓝色山峰代表斯洛伐克的最高峰——塔特拉山主峰,而双十字的标志,昭示着人们的宗教信仰。 斯洛伐克的首都是布拉迪斯拉发(Bratislava)。(作为知识记下)

   因为负责这个团媒体管理的老师英语不太溜,所以这回派我协助做一些翻译与协调的工作。

2010年9月2日  星期四  晴  太阳

    因为就在前一天,斯洛伐克为国内发生的枪击事件举行全国哀悼,所以我们担心总统可能取消行程。幸好最终一切照旧。
    下午接机。浦东机场的机坪。斯洛伐克共和国总统伊万·加什帕罗维奇。
   总统的专机非常漂亮,白蓝红国旗色,镶嵌着国徽,颇具风采。我守在机翼旁的登机口,照应媒体的人员。下来一个扛着摄像机的大叔,就给我来了记闭门羹,他和我说斯洛伐克语 = =b 似乎这个总统府的官方摄像师不会说英语,这下我囧了,幸好后面下来的媒体记者们都是会说英语的,我才得以确认他们的身份。
    因为这个团组外方事先没有确定媒体方面负责人,经询问总领事后,一回到Westin酒店,我和外办新文处的蒋老师就急忙联系那位总统府的新闻发言人特鲁巴奇先生,这位年轻的先生还是很nice的,终于赶在晚宴前敲定了行程信息。

2010年9月3日  星期五  晴  太阳

     今天先拜访了斯洛伐克驻沪总领事馆,令我诧异的事,它居然是在一栋公寓大楼里的,很迷你啊。我们乘电梯到半当中时,有个阿姨准备进来了。我们只好建议她走消防通道,因为警卫临时把电梯给封了。囧,不好意思了,阿姨。
      总统真是给足了总领事面子,在领馆里头待了大半天。随后我们就去了华为参观。我第二次去华为,已经熟门熟路了。这回远程视频对话的亮点在于,北京的会议室安排了说斯洛伐克语的师生(应该是北外的),他们还和总统一起唱起了斯洛伐克的民谣,很是热闹,温馨啊。华为真是用尽心思,连接待的礼仪小姐,都穿上了富有中欧风情的服装,在会谈时,也专程安排了斯洛伐克当地员工,用斯洛伐克语进行介绍,我顺便领略了那个外国女翻译精湛的中文技艺。
   下午我们又赶去衡山宾馆与韩市长会见。会见期间,在角落的我,手机短信声响了,妈呀,吓死我了,我忘调静音了。幸好声音很短,而且不是很响,不然我大概要被请出去了 – – 下回我得注意了。
     晚上,我们在大光明电影院观看了建筑师邬达克(L.E.HUDEC)的纪录片首映。我一直错误地以为,邬达克是匈牙利人,原来他应该是斯洛伐克人,当年在奥匈帝国时期的出生地,现在是在斯洛伐克境内。
       邬达克对于上海人来说应该不会陌生了,除了大光明电影院,一旁昔日的“远东第一高楼”国际饭店(这次安排记者住这里,我每天就要Westin和Park来回跑啊)、沐恩堂等,都是他的杰作,所以这部纪录片名为The Man who Changed Shanghai,别具意义。邬先生的儿子也来到了首映式,他也是纪录片的主角,以回忆的方式,将他父亲的坎坷而充盈的一生,以及当年在上海的生活娓娓道来。片中,当邬先生的子女,在六十多年后重回上海故地的时候,可以从他们的眼神中,读出那种如获至宝般的欣喜。面对种种痕迹,他们在明灭的记忆中,打捞起了过往的岁月。影片画面温情脉脉,在泛黄旧像和斑斓今景对比中,让我回味良久。

2010年9月4日  星期六  晴  太阳

      今天是斯洛伐克国家馆日,大清早我就和蒋老师带记者们先到达了世博中心东广场,做前期准备,和他们解释站位和转场流程。
       这回借着记者区域的位置优势,可以在另一个角度观赏升旗仪式,很有feel啊!
      中央大厅的文艺演出,也是亮点颇多。斯洛伐克女高音歌唱家希萨·斯克洛夫斯卡演唱了《卡门》等名曲后,又来了一首中文歌曲《大中国》倾倒全场,随后的沙里什人民乐团乐队的舞蹈表演,洋溢着浓郁的中欧风情。贴上一段现场自拍视频:

http://www.tudou.com/v/PgNKD6l_0C4/v.swf

       斯洛伐克馆以螺旋造型为特征。在欧洲,螺旋造型象征重温历史,也代表了一种将过去与未来联系在一起的创造力。斯洛伐克馆并不大,中央是个广场,可以看到一段螺旋状的楼梯,宛如城市绵延的道路在广场交会。广场周围环绕着一堵墙,布满旧时记忆的片段,代表斯洛伐克城镇和建筑发展历史的重要坐标。几部影片讲述了由人们日常生活拼接而成的城市故事,见证城市永不停息的变化、运动和成长。通过展品的陈列和视频的演绎,古朴的家具、精美的器皿、奢华的服饰,美好往事的点点滴滴跃然在目。还可以来场变装游戏,那些模型,空出头部位置,可以探头去模仿一番,挺有趣的。
      随后我们又参观了德国馆(德国馆的互动电光球不错,大礼包很丰盛!)、意大利馆(其实感觉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可能是有些匆忙)、捷克馆(互动的内容很多哦)、柬埔寨馆(我好奇为什么会想到参观这个馆,后来才知道,总统一行下一个目的地就是柬埔寨,学到了柬埔寨用英语说是Cambodia,哈)。
      晚上浦江游览,与上回斐济团不同的是,这次是华为邀请的,有钱啊,这艘船很豪华,船上还有自助晚宴,居然还有川剧变脸表演,开眼了,不错不错。清澈的夜空中,能看到朗月和黛云。甲板上,江风袭袭,和着乐队演奏的爵士乐,太有情调了。

2010年9月5日  星期日  晴  太阳

     送机。告别。
     记住其中的几个名字,斯洛伐克Goodwill杂志尤拉伊·菲林先生(关键词:攀谈、合影、报纸、邮件)Markiza电视台编导亚库博·拉察先生(关键词:联络、607)、斯洛伐克电视台编导托马什·皮尔兹先生(关键词:外币)。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团组的负责联络员是孙老师(上外外事处的处长)、外办国宾处的丹丹老师(上外毕业的)、蒋老师(85年上外日语系毕业的)、另一位志愿者陶阳(上外研究生),加上我,哈哈,我们这是上外五人行啊!:P

—————————————————————————–
建议使用 http://jeremy-gu.spaces.live.com/?mkt=en-uk 浏览本网页。

:::::【漫步萍踪】世博外事日记(一) :::::

严格意义上来说,斐济总理团是我亲历的第二个团组,悲催的伊朗总统团除外。前一个是拉脱维亚总理团和中欧政党高层论坛代表团(合并的),其实还有一个5月初的红十字会荣誉日团,待我之后回忆。

      此番斐济总理团前后历时两周之久,作为一级团来说是绝无仅有的。这一方面说明总理治国有方,政局稳定,他可以放心地逍遥在外。另一方面又预示着我们需要忙活一阵子了。

2010年7月30日  星期五  晴  太阳

今天上午在均瑶大厦参加完突袭而来的《人民日报》采访之后,我就返回了外办,准备上团。

因为是外交部邀请的团组,所以这回我是随着国宾处Z处长和W老师接团。由于前期工作比较顺利,“小册子”很快就做好了。三点整,带上所有材料,准时出发赴酒店。外方明天上午的航班抵沪,所以今晚我们就先提前入驻啦!大笑

世博洲际酒店就坐落于世博园白莲泾入口处,地段超好。五星的酒店气场就是不一样。推开房门,布局很宽敞,摆设也很别致。朝硕大的落地窗外望去,不远处便可见巍峨鲜红的中国馆和泛着粉紫色光泽的日本馆。仔细观察的话,这一点从头图上可以得知。这里的夜景很不错哦~

两个缺憾。房内无免费网络。TV虽高清宽屏,但是卫星频道太少,好像也只有CNN、BBS和HBO可看。缺少娱乐环境,当然我不该是来享乐的。失望

明天就要正式进入角色了,早点睡吧。困了

2010年7月31日  星期六  晴  太阳

早晨我们一行和韩大使、外交部美大司的M参赞、L处和小余同往机场接机。车上结识了斐济驻华使馆的一秘Naipote先生,他给了我张名片,此时我才第一次见到斐济群岛共和国的国徽,颇有岛国气息,散发着一种原始纯朴的美。因为曾是英联邦国家的关系,从国徽的布局上可以看出些许端倪。

浦东机场T1,航班准点到达。我们个个西装笔挺(出汗啊 – -),守候在出口处。总理在众人的陪伴下走了出来。军人出身的他,看上去坚毅而自信,几度寒暄,显得十分友好,很nice。送出机场之后,我又和Naipote先生,以及斐方一位听得懂中文,但始终操着英语的华人女士(- -|||)赶去与行李车接头,返回酒店。上午行程告毕。

我继续写。信息随后传来,晚上还有代表团的另一部分成员会搭乘另一个航班抵沪(从这一变化开始,掀起了此后行程变化林林总总之高潮迭起)。

晚上,我刚准备看会儿电视,接到W老师电话,他们到了。于是我又赶忙下楼直奔大堂。通过W老师的介绍,我认识了代表团中的一位老先生,Sir Moti Tikaram,他是当地的前任大法官,是斐济现存仅有两位由英国女王授勋的爵士之一("one of the two surviving knighthoods in Fiji",另一位是代表团成员之一的斐济驻华大使Sir James Ah Koy先生)。据说他还是当年斐济足球协会的主席。老先生虽然走路时有不便,柱着拐杖,但神色依然坚定,依稀可以想见当年的风采。老人家已八十高龄,在等候间歇也不忘闭目养神。在我扶他走路的途中,他问我这里是不是InterContinential,直说很luxurious。

后来我一查,《斐济时报》上有篇他的专文呢:http://www.fijitimes.com/story.aspx?id=125490

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晴  太阳

暑假一晃已经八月份了,sigh~~~今天好热啊,真不该穿西装。

按照行程,总理几人赴华东医院体检,其早餐由酒店准备带去医院。早上我又和酒店关照了一遍,说马上要出发,1188的某经理居然还在磨叽磨叽装早餐。终于准备好后,我带服务员Paul同往医院。到了病区打开一看傻眼了,这准备的早餐就是几块面包,还有一点水果 – -b 人家跟你说体检稍微清淡一点,酒店也不至于这么小气吧!咬牙切齿 然后突然又意识到某人是面粉过敏的,你罪加一等!眼看着马上要开始早餐了,我马上奔出医院去超市买啊,啊呀呀~终于凑齐了一顿像样的早餐,惊险过关。

回来的路上我和Paul聊了会儿,原来他是来自荷兰的(我怎么看都怎么觉得他是亚洲人,开口我还准备说中文来着),在这里实习。(一回生,二回熟,后来在1188吃早餐的时候,碰到他都会问好。他还一直建议我座window section,风景好噢)

话说其实在前期的时候,我翻译过体检的项目表,翻译室的老师说太专业了,不好校对,后来医院发来一份修改稿,从中学到了几个专有名词。原来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通常都用简称ECG哦,spO2是血氧饱和度的意思,内/外科(Internal medicine/surgical department)可以合译为Physical Examiniation了。

总理提出来要夜游黄浦江。晚上立马先去踩点,新旧十六铺、东方明珠码头都去了一圈,工作细致高要求的Z处还是不甚满意,安排接待工作真累人啊。

2010年8月2日  星期一  晴  太阳

今天上午去世博园参观。

阿联酋馆。外形很别致啊,沙丘的流线型,金灿灿的。馆里的几场电影都不错,值得一看。然后在VIP区发生了“电梯门”事件,此处暂不详述。- -b 馆长后来出来致歉,还给每人送了阿联酋特色的茶水和枣子吃,恩,味道不错。

印度馆。似乎是竹藤搭建的屋顶,下雨天会不会漏雨啊?中心有四面的激光电影表演,不知道各个角度看到的是否一样,好奇这个原理是什么。

马来西亚馆。科技含量不是很高,好像也没有电影啊,主要是风俗文化的展示。

晚上在香格里拉的宴会厅举办“斐济之夜”。入场前的部分有点像鸡尾酒会,每人戴上了一条斐济贝壳海螺制成的项链,很靓很岛国!宴会的主持人是ICS的Vivian嘛~到场的还有不少媒体。伴随着军乐队的抒情音乐,觥筹交错,共同来庆祝斐济旅游指南中文版的发布。Bula! Bula! Bula是斐济语“你好”的意思哦!斐济旅游局的标语是FijiMe,大屏幕上播放着斐济的风光,到处都写着什么Me的…BulaMe啊啥的,很有意思。Nerd smile

2010年8月3日  星期二  晴  太阳

今天我们体验磁悬浮。作为local people我也是头一回乘磁悬浮,而且一乘就是VIP席,看着电子屏上的数字逐渐上涨,那个叫兴奋啊。往返一圈其实很快,大概10分钟左右。最高时速可达431km/h,事实上,停留在这个数字上的时间也不过几秒钟而已,被我抓拍下来咯。

随后赴外高桥码头察看机检站设备。聆听了一场商业会谈,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翻译的巨大作用:翻译的措辞甚或影响这个议程的情绪。这场会见居然用了3个翻译,一个是海关领导的翻译(这位女士的翻译质量很高,看来很职业),一个是外办自己的翻译(这位GG好像没说上几句话- -),另外还有某公司的翻译做产品介绍。这个公司自己的译员可能也不是专职的,除了口音听起来很累之外,措辞上也不太注意。比如X价格购置的机器的数量,简单译成为2台机器(2 machines)就不如2套设备包括…(2 sets/ suites, including…)顺耳,性价比一下子落下去了,总理看上去很难为的样子。看来翻译的详略也是需要好好拿捏的。至于在随后的饭局上这家公司有没有挽回失误,不得而知,但愿成功吧。

下午第二次为游江踩点,终于确定了一艘船。长吐一口气。

2010年8月4日  星期三  晴  太阳

上午有幸参加韩市长的会见。市政府大楼我第一次进去,坐在贵宾厅里感觉很不错。韩市长在天气的问题上谈了不少,总理也不忘借“热”来表达天气之“热”和人民之“热情”的双关含义。

值得一提的是,韩市长向总理赠送的中国馆模型礼物是我包装的,哈哈~Smile with tongue out

下午见证一场CCTV的专访,总理话不太多,主持人有点小尴尬。

2010年8月5日  星期四  多云/阵雨  Umbrella

今天的行程最为忙碌。上午先去野生动物园,居然这么远的路依然是警车开道,一路畅通啊,不得不再佩服一下安保的工作,用总理的话来说是impressive。

在动物园,看了世博大熊猫,亲眼看见大熊猫啊,它们整齐地并作一排吃早饭的样子着实令人印象深刻。它们倒也不怕生人,尽情地在享受竹子的美味。其中一只干脆仰面朝天,抱着竹子,舔啊舔的,像婴儿一样,绝对是憨态可掬。Angel

稍后又在狐猴岛和节尾狐猴来了一场亲密接触,我想到了电影《马达加斯加》里那只朱利安猴王啊,呵呵。机灵的小猴子,爪子摸上去软绵绵的,虽然乍一看面相不那么友善,主要是眼睛的颜色看起来有些凶光- -b不过其实它们很可爱的呢。

动物园出来又奔赴世博浦西园区,今天看了上汽通用馆和石油馆。GM馆,个人觉得值得一看,整体的效果很不错,居然还遇到了老同学谭老唉,美国回来的嘛,幸好有他在帮我敲了章(前台的小姐居然骗我说没有敲章,哼 Disappointed smile)。

石油馆的4D电影,去之前被说得神乎其神的,据说比沙特馆的电影还要好看,亲历了一番,虽然的确有几个机关比较悚人,不过想来也不过如此嘛,看来我对沙特馆也不能抱有太高的期待了。

中午宴请之后参观华为(一进门《好一朵茉莉花》,一出门《友谊地久天长》= =b)新的R&D中心很气派啊,纯白的展示中心未来感十足。体验了远程视频会议、模拟3D赛车,突然发现原来好多大牌的内部元件都是华为的杰作哦,为民企而自豪!

期待已久的游江活动如期举行,天气很赏脸,一阵雨后气温有些下降。傍晚船上江风阵阵,惬意不已。从新开河往世博园,欣赏了世博文化中心前的音乐喷泉表演,又折返来到外滩,在两岸古老与现代建筑的包容之中,感悟城市的美好。

让我来改写一句诗:

我们在船上看风景 / 看风景的人在岸上看我们 / 霓虹装饰了我们的桅杆 / 我们装饰了游人的相片

2010年8月6日  星期五  晴  太阳

斐济群岛共和国馆日。

上午在世博中心广场举行升旗仪式,随后又在中庭观看了欢迎仪式的表演。舞姿不能算是优美,甚至有些粗旷。但正是在那洋溢着原始风格的肢体动作中,在那散发着纯朴气息的表情语言中,你能够看到岛国人的生活姿态——“快乐”——碧海、蓝天、沙滩,与世无争,享受生活每一天。这种源自大地的生命力量,一如他们身躯,泛着泥土的自然色泽,是最本真最深沉的美。

参观中国馆,电影已换成《和谐中国》了,总算出现了一些展现中国风物的画面,但感觉不如之前抗震救灾的片子拍摄得好,虽然画面精致,但感觉缺少故事线索和生动的人物对话,像在看默片一样 – -b 纯粹的宣传片似乎不那么吸引人。

斐济馆展位很小,位于太平洋联合馆之中。整个馆内坐拥着14个太平洋的岛国,主要是岛国文化的介绍。欢迎仪式上表演的斐济“戏剧”很出彩,虽然言语不通,但从发声和情绪上依然能够看个大概。

鸡尾酒会之后,夜晚在太平洋舞台观看专场文艺演出。眩目的灯光,率直的舞姿,完美的和声。在夜色渐浓的世博园里,这个南太平洋的美丽岛国向我们吹来了一阵凉爽的风,编织起又一个仲夏夜之梦。

2010年8月7日  星期六  晴  太阳

 离。启。别。殇。

“中国的今天就是斐济的明天。”

——斐济总理 姆拜尼马拉马

 —————————————————————————– 
欢迎浏览JG翻译博客《译者有心》http://blog.sina.com.cn/jeremygu

:::::【漫步萍踪】站在时间的夹角 :::::

      人们常说,光阴似箭,白驹过隙,但似乎在鼓浪屿,时间也在风景中搁浅了。 一切都是慢慢的,恍若被抽离了压力,在那颓败却不失精致的院落前,顿时轻盈起来。

       是这样一个岛,没有大桥,没有隧道,轮船是唯一可及的方式。是这样一个岛,没有公路,没有车站,双脚是唯一可行的工具。而真正触摸大地的时候,视野得到了最大化的延展。潮起潮落,日暮更迭,岛上的日子就在绝无车马喧嚣的安宁中缓缓走过。

       难以预知天气的变换,因为只消一阵悸动的海风,就能捋走一片阴云。阳光尽情地宣泄,洒遍整片风景。于是,那一簇簇纾紫的三角梅,不拘街角巷尾、草间石隙,带着几分俏皮与放浪,自由地绽开。鼓浪屿与舒婷形影不离,记得她有首诗就叫《日光岩下的三角梅》“……呵,抬头是你/低头是你/闭上眼睛还是你/即使身在异乡他水/只要想起/日光岩下的三角梅/眼光便柔和如梦/心,不知是悲是喜。”

       岛上并不落寂,大把大把的旅行者,跟随着各色的小旗来往穿梭,也有不时传来的叫卖声,扰人清梦,不能免俗地让这里成为了旅游胜地。然而,倘若避开人群,转入一条僻静的小路,隐藏在狭巷里的独特气韵,才真正在眼前展开来。在光与影的调和下,老墙斑驳的深邃里泛出了光泽,旁逸斜出的枝花装点其间,重获生气。各国风情的小洋楼,造型典雅,雕刻精致,在满目绿色的荫翳里,诉说着历史的悠远与绵长。

       岛上的菽庄花园里,有个林尔嘉先生为孩子们建造的溪水假山,洞洞相连,嵌有十二生肖的头像。我一心想把每一个都找到,兜了一圈还是差了几个,爬上爬下,辨怪石嶙峋,倒颇有些情趣可寻。

       鼓浪屿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岛上的人爱音乐,南音绰约,吹遍雕栏;岛上亦有个钢琴博物馆,收藏着各式姿态的古老琴具,记得有个摆在转角的钢琴,外形直角对称,琴键逐级缩短,煞是有趣。 街巷口遇见一个弹着吉他的歌者,身旁摆着自己的专辑,意态萧索,却也神思专注。岛上还有个音乐学校,据说培养了不少大师级的人物,鼓浪屿音乐厅亦是令乐迷心驰神往的圣地。

       岛上也是个不失诗意的地方,朦胧派的女诗人舒婷视其为创作之源。而女诗人一直就住在岛上,于是她的住处,也成了慕名者访岛必寻的目的地,一时间竟也成就了不少的传奇佳话。   

       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充满着小资情调的地方,遍地是慵懒和迷靡。网络上因为一只猫儿,人气颇旺的张三疯奶茶店,十五大洋的招牌奶茶也不过如此。话说回来,那句“爱自己、爱生活、爱家人”的口号,让人心里还是暖暖的。

        这是一个半隐的岛,在南洋海风的吹拂下,每一片风景都是主动的迷失,和着若有若无的琴音,让我闲来半载,在夹角中静看时间流逝。

 —————————————————————————– 
欢迎浏览JG翻译博客《译者有心》http://blog.sina.com.cn/jeremygu

:::::【漫步萍踪】巴黎,我爱你 :::::

      海明威说得好:“如果你够幸运,在年轻的时候呆过巴黎,那么巴黎将永远跟着你,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筵席。” 我也憧憬着有幸能赴上这场流金盛宴。
      巴黎丰富。数百年历经风雨的巴黎地铁、戴高乐广场上宏伟壮丽的凯旋门、威严耸立在赛纳河畔战神广场上的埃菲尔铁塔、欧洲建筑史上划时代标志的巴黎圣母院、见证路易十四曾经无以复加的纸醉金迷的凡尔赛宫、享有艺术圣殿之盛誉的卢浮宫、梧桐荫翳的香榭丽舍大街、王尔德墓基座上那惊艳的一抹红唇、卢森堡公园莹粉闪烁的玉兰花……没有哪一样不让我怦然心动。
      其实,不用拜谒富丽堂皇的卢浮宫和凡尔赛宫,也不用登上雄伟壮观的埃菲尔铁塔,只要有几分悠闲心态和思古幽情,那么,我想无论漫步在巴黎的大街小巷还是塞纳河畔的绿荫花径,就都会真实地感受到巴黎那份扑面而来的人文气息和浪漫情调。
      或许这只是自己的偏见,谁叫巴黎洋溢着如此浓郁的艺术气息,就像卢浮宫里珍藏的蒙娜丽莎油画那样朦胧神秘而让人浮想联翩呢?漫步在林荫古道上,耳际仿佛响起当年高车骏马辚辚萧萧的滚滚回响和红颜丽人一串串银铃般的娇笑声,眼前走马灯似地闪现出气度轩昂的基度山伯爵、美艳华贵的茶花女、侠肝义胆的三剑客、愤世嫉俗的于连、靓丽活泼的吉卜赛姑娘埃丝米拉达和丑陋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
      如果只能在巴黎流连一天,那么我会在左岸徜徉。
      左岸参差林立着各种名目的咖啡店,貌似普通的房前,提示牌告诉大家,这儿曾是康德生或杜拉斯的故居。从Malaquais Conti漫步到Vieux Colombier Saint-Sulpice,再由Saint-Pes走回Dauphine,整个街区潜藏的轶闻趣事便渐渐清晰起来,同时,巴黎的历史和文化也会和着呼吸渗透到肺叶里。且不说加缪的痴缠恋事、Tobou中的绝代红伶,仅是CAFE AUX DEUX MAGOTS 咖啡店醇厚的香息便能使人沉醉不知归路。如果运气好,可以等到波伏娃喜欢的座位。我想在浪漫的巴黎街头,任何延续都是最美。
      说到浪漫,我曾看到一张图片:打烊后,咖啡馆侍者拿着扫把安静地伫立,最后一对顾客仍在忘情热吻。我想任何地方的浪漫,都不能同这样的场景媲美。巴黎的浪漫是深入骨髓的群众意识,人们的行为听从自身心灵的召唤:如此协调,不着尘世。
      流连于左岸书摊的我并不都是淘书专家,只是喜欢在这样风景前驻足。从书摊起点走到终点,大概需要两个小时。闲逛的人喜欢走走停停,讲究“相逢不如偶遇”。如果走累了便倚着桥栏看塞纳安静流淌的河水。碰上喜欢的书会和摊主问问渊源侃侃价。一直消磨到华灯初上,在路边找家小餐馆,先点菜,再看会儿书。这是种怎样享受啊!
 如果说咖啡馆和书摊聚集的左岸是拉丁区的蕾丝,那么艺术家云集的蒙马特称得上是巴黎的钻石。法国电影《天使爱美丽》曾经风靡全球。该片名的英文直译应为:来自蒙马特高地的艾美丽。在影片中蒙马特高地青葱笼郁,阳光透过植物在地面上映出不同的光影。除去故事情节,《天使爱美丽》算得上一部镜头语言极尽优美的风光片。那么真正的蒙马特高地是什么样的呢?
 如果我有第二天,我愿意去一探究竟,走到爱墙的边上,用心去书写文字。
巴黎是个对爱宽泛的城市,同时也是对爱苛求的地方。“不是自私的情欲,而是肉体也要参与的崇高情意。”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朵夫》中已经诠释了人们内心的诉求。极至的浪漫之下孕育着严肃的追求。巴黎的矛与盾撞击了千年,许多爱情故事来自那些散落的火花。蒙马特高地伫立着这样一面墙:爱墙。记得徐志摩留下的诗句“你我千万不可亵渎那一个字,别忘了在上帝跟前起的誓。我不仅要你最柔软的柔情,蕉衣似的永远裹着我的心;我要你的爱有纯钢似的强,在这流动的生命里起造一座墙;任凭秋风吹尽满园的黄叶,任凭白蚁蛀烂千年的画壁;即使有一天霹雳震翻了宇宙,——也震不翻你我爱墙内的自由!”多么唯美的告白!花园深处黑蓝色的墙壁上写满了“我爱你”,其中包括311种字体和280种语言。墙壁左侧可以找到三个竖排的中文。轻轻抚摩白色的字迹,我的手上会感觉到心动吗?不知是谁创造了浪漫之墙,也不知是谁用自己的语言书写着最甜蜜的三个字。但从不同的字体和书写笔迹中可以看出:有的人是甜蜜的,有的人是痛苦的,有的人是充满希望的,有的人则是借此缅怀。但在爱的边上有一句更让我驻足的话语:请保持理智,爱不可强求。这一定是爱的天使为寻找梦想的人们敲起了警钟,因为当爱发生在错误的时刻,一切美好的情感会变得丑陋不堪。
      假如我能在那儿停留三天,我想我一定要去圣母院,在那儿留下我虔诚的足迹;假如我能在那儿停留四天,我想我一定要去那充满神秘色彩的拉丁克区,看看那巴黎的平安究竟是谁为他们带来的;假如我能在那儿停留五天,我想我还要去看看雨果、卢梭、伏尔泰、左拉等等;假如我能在那儿停留第六天,我还要回到塞纳河畔……
      塞纳河,就这样静静地流淌着,默默地注视着这座城市世事沧桑的变迁,承载着法兰西古老文化的命脉。它曾哺育出多少艺术大师!又曾感动过多少热血生命!
浪漫的巴黎,是我生命中的一个美丽音符;优雅的塞纳河,是我流浪情感的摇篮。我知道,语言在美丽面前永远是苍白的,但我无法抑止自己倾诉的激情。
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塞纳河上听到略带忧伤的法国香颂,委婉动人的旋律在空蒙的暮色里余音袅袅,拨动着脆弱而敏感的心弦。我记起了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阿波里奈尔的名句:
塞纳河在密拉波桥下流逝
还有我们的爱
何苦老是把它追忆
随着痛苦而来的总是欢喜
夜色降临钟声悠悠
白昼离去而我逗留
……

:::::【漫步萍踪】在波兰为华沙流下眼泪 :::::

      我的波兰之旅是从华沙开始的。
      而我对华沙的最初印象,则是从波兰著名诗人米沃什的诗歌《无名的城市》中获得的:浅浅的波兰河流过峡谷/一架大桥伸向茫茫白雾/这里是一座破城疮痍满目/风在墓地吹来海鸥凄厉的叫声……
      米沃什的这首《无名的城市》写于著名的华沙起义失败以后。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行将结束,苏联红军于这年7月越过立陶宛推进到华沙郊外。流亡英国的波兰临时政府命令华沙的抵抗组织,发动起义配合苏军解放华沙。
      但是苏军却遭遇到了德军的猛烈抵抗而难以向前推进,华沙城内孤立无援的起义军在坚持战斗两个月后全军覆没。为了报复华沙人民的抵抗,从1944年10月至1945年7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德军竟炸毁了华沙百分之九十五的建筑。
      1945年10月,苏军终于解放了华沙,当时在波兰电台工作的米沃什跟华沙市民一样涌上街头欢庆解放。站在还冒着烟的废墟上,米沃什感慨地说:“战争结束了,可去哪里寻找华沙呀?”当晚他就写下了《无名的城市》这首著名的诗歌。
      波兰政府决定在废墟上重建华沙,争取把纳粹炸毁的著名建筑全部复原。几乎所有的华沙市民们都被动员了起来,他们翻箱倒柜寻找着战前出版的印有各种建筑的图片、画册和名信片等资料,建筑师们则将自己熟悉的建筑的结构绘成图纸……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政府有关部门收到的各种资料竟重达几百吨。
位于华沙克拉科夫大街上的圣十字教堂,是华沙第一栋被成功复原的建筑,这座教堂内因埋葬着肖邦的心脏而闻名,因此圣十字教堂还有“波兰的心脏”之称。
      1849年肖邦在法国因病去世,按照波兰的民间传统,一个人死后只有把心脏送回祖国才算是真正的回家。在肖邦葬礼的第二天,肖邦的姐姐便把肖邦的心脏带回华沙并将它埋葬在圣十字教堂内。
但是差不多100年以后,纳粹德国的炸弹却无情地落在了圣十字教堂内,整个教堂三分之二被炸毁。幸亏教堂内的神职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在教堂的断壁残垣内抢救出了教堂的资料和存放肖邦心脏的盒子。使得在战后的重建中,肖邦的心脏得以被第二次埋进圣十字教堂。
      肖邦是波兰人民的灵魂和精神,凡是跟肖邦有关的建筑和场所都列入第一批修复名单。比如著名的瓦津基公园,这座美丽的公园因为拥有一座巨大的肖邦铜像而又被称之为肖邦公园。
      瓦津基公园早先是波兰末代国王斯奥波尼亚托夫斯基的别墅,园内宫殿、楼阁、池沼、草地、花坛错落其间,公园最富盛名的是座落在维斯瓦尔河支流上的瓦津基宫。在这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内,珍藏着200幅世界名画,60件艺术珍品以及80座14世纪至19世纪时的名人雕像。
      当然,所有这些在1945年德军疯狂的轰炸中同样难于幸免。好在抢救及时,宫中艺术品大都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1960年瓦津基公园得以重建,瓦津基宫自然也恢复了原样。
      让瓦津基公园声名显赫的除了一个瓦津基宫外,还有就是屹立在公园门口的那座巨大的肖邦铜像。这座铜像高5米重16吨。雕像中肖邦的头发随风狂舞,双眼微合而头却往后回眸,意寓肖邦身在他乡心向祖国的意境。
      1945年5月9日,德军炸毁了这座铜像。13年以后铜像按照当年的规模和材料得以重铸,1961年落成于重生的瓦津基公园内。
      ……
      严格的讲,华沙的重建一直到今天都还没有结束,比如王宫广场上的那栋著名的中世纪时波兰国王齐格蒙特的昔日王宫。王宫是整个华沙复原工程中难度最高的一栋建筑,因为年代久远加上不间断的战争,这栋建于1534年的建筑的原始资料早已没有了,而齐格蒙特家族的后裔也已不在人间。后来参与王宫复原的建筑工程师们,竟是靠着昔日在宫中担任过侍者的老人的回忆以及当年参与藏画的一部分幸存者的讲述,并参考部分战前出版的明信片绘制出了一张王宫的复原图而进行工作的。
      王宫的修复工程历时30多年,到1980年5月才算真正的结束并于这年10月向公众开放。但王宫边上的那片巨大的草坪至今还在修整,据说这片草坪昔日的构造和走向一直到2001年才被专家确认……
      当你走在华沙街头赞叹起眼前巴洛克式的古典建筑时,却被告知这些老建筑全是新造的;当你散步在华沙昔日的老城区感觉仿佛回到了中世纪时,又被告知这里竟也是以旧做旧的仿制绝活时,你是不会觉得有一丝一毫被欺骗的感觉的。不但不会,你还会为悲情的华沙和它的人民所焕发出的这种精神而感动而流泪。

:::::【漫步萍踪】我所知道的伦敦 :::::

  英国。伦敦。
  如烟似雾犹如前景旧事般安抚着灵魂之地,
  婉若流风般徜徉着旷达和飘逸的自由之所,
  精致繁丽聚合着古老信仰和虔诚艺术中心,
  曾给莎士比亚、雪莱、牛顿灵感无限源泉。

  伦敦是个刻意把自己装扮得古色古香的城市。哪怕是新建筑,伦敦人也要为它们蒙上一层古老的面纱。有时走在那些古老的鹅卵石街道上,看着两边那些巴洛克式和哥特式的古老建筑,闻着酒吧飘出来的啤酒花的香味,聆听教堂传来的钟声,偶尔身边再有几辆老式出租车驶过,你会恍然感觉自己走进了十九世纪的伦敦。

  生活在这样一个有着浓郁怀旧情结城市里的人们,性格难免自负保守。带着曾经的“日不落帝国”遗留给他们辉煌梦想,他们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开化、最文明因而也是最宽容的一个人群。

  虽然伦敦希斯罗机场(Heathrow Airport)每天都有几百个国际航班起降,虽然穿越英吉利海峡的海底隧道将英伦三岛和欧洲大陆连为一体,但伦敦人仍在文化意识领域竖起一道高高的藩篱,把自己顽固地与世隔绝。

  伦敦人喜欢足球、网球、橄榄球和板球这些古老的体育运动,而对篮球等较为年轻的体育运动则嗤之以鼻。呼吸着大英博物馆和国家艺术画廊里散发出来的古老艺术气息,观看着在历史悠久、严格尊敬传统的温布尔登举行的网球比赛,现代的伦敦人在慢慢把自己也变成古董。

  曾经引领世界潮流的伦敦,随着大英帝国的衰落,如今已变成一个深陷怀旧情结之中无法自拔的文化古都。她急需设法激发新的青春活力,需要一种新的形象面对刚刚开始的新的世纪。

  还记得三毛在一本书里写过,有一段时间她常梦到自己站在伦敦街头,灰色浓雾中的她,穿着一袭鲜艳如血的红裙。伦敦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大概也就是这样:浓雾,阴冷的天气,湿漉漉的街道。我们可能读了太多关于伦敦,或发生在伦敦的故事,也不知为什么,这些故事的人物和环境出奇的相象,想到伦敦人,就想到《八十天环游地球》中那个斯文守时 、机智又刻板的福克先生,或是那些下午聚集在小客厅里,看书、玩牌、闲聊的淑女。想到伦敦的孩子,不由想到童年的大卫•科波菲尔,甚至想到伦敦的警察,都觉得逃不脱福尔摩斯的影子。

  其实,这些都是文学典籍中的伦敦,现实中的伦敦自从狄更斯时代以来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十九世纪初,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曾做诗赞美笼罩在晨曦中的伦敦,感叹那难得的没有烟雾的空气是如何清澈可爱。如果沃兹沃斯活在今天,也就不会如此陶醉于日出时空气的片刻清澈了。伦敦自从将重工业迁出城区,并且采用集中供暖以后,早已不再是“雾都”了。不过伦敦的冬天依然漫长,天气也依旧阴郁。如果冬天去伦敦,或许还能找到一点过去人们印象中的“雾都”感觉。而一到五六月份入夏的季节,伦敦便成了繁花似锦的城市,各种仪式和活动也就多起来,天气在伦敦确实是个很重要的因素,难怪英国人一向以天气为见面寒暄的话题。英国小说经常描写上流社会的淑女们急不可耐地等待社交季节开始,尤其是第一次出现在社交场合的少女,更等待着在第一个社交季节就“俘获”如意郎君。现在的伦敦人当然不再整天无所事事只为社交而存在,但是人们等待夏天的心情毫不逊色于当年等待社交季节开始的女孩子们。有趣的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生日是4月21日,而她的生日庆典却放在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举行。为了迎合天气,连女王的生日都可以改期,足见天气在伦敦的重要。

  伦敦没有巴黎的浪漫,没有巴塞罗那的热情奔放,没有纽约的喧嚣与骚动,也没有威尼斯的水乡情调,她没有什么极端的特点,有的只是和谐与宁静中的一种文化氛围,也许是因为常年伴着比较保守的英国王室的原因吧。伦敦很多景点都与王室有关,如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伦敦塔(Tower of London),等等。说到伦敦桥(London Bridge),我们所熟悉的著名童谣“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唱的就是这座桥的前身。由原先的木桥,到后来的石桥,再到现在人们看到的全长270米,桥面宽100米的钢铁大桥,这其间经过了将近八九百年的时间。现在的伦敦塔桥1894年完工,每当有大船经过,桥面就可以呈八字形分开吊起。这一壮观的场面在很多电影情节中出现。白金汉宫的皇家卫队交界仪式是每天必定上演的节目,交班的时间像大笨钟(Big Ben)一样准时。身穿红色制服,头戴黑熊皮毛的卫兵,不论游客如何照相,或者对他们做出什么表情,他们都岿然站立,不受一丝一毫的影响。人们到伦敦无论如何要来看交接仪式,也就是验证一下心目中伦敦人的守时和不苟言笑。看过了,才觉得真正到过伦敦了。

    如果说伦敦仅是座古老的城市,未免有些肤浅。幸好英国首都也跟欧洲其他古老城市一样,保有永远年轻的一面。每当天黑之后,各大教堂、美术馆、博物院闭门谢客,只留守夜人守着他们安静寂寞的夜,似乎整个伦敦只剩一个地名尚未沉睡,尚有意识,这地名便代表着夜里无限的活力和所有的可能,那就是一直被人们称为“伦敦跳动的心脏”的SOHO,SOHO于我永远是一个令人兴奋、感动,永远色彩绚烂的地方。SOHO位于泰晤士河以北,是由北面的牛津街、南面的沙夫茨伯里道、西面摄政街、东面的查林十字街划出的一片区域,最繁华的当数沃德街和东边平行的迪恩街、河口街和希腊街。当年的SOHO并非为夜而生,很久很久之前曾经是农场,后来又变成皇家公园,并因此而得名:

      "SOHO"原为进行狩猎活动时的吆喝声。这片猎场在17世纪被出售,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得到发展,并于18和19世纪吸引了大量难民和流亡者。来自各个地方的鱼龙在这里混杂,复杂、多元的气氛令SOHO名震天下,一度吸引了许多作家、音乐家、艺术家和思想家,其中就有我们熟悉的卡尔•马克思。直到19世纪末,SOHO才确立了它作为伦敦夜生活中心的地位,并且一直将桂冠“蝉联”至今。今天再对出租车司机说出“SOHO”这个地名,起码不用像当年的猎者那样大声吆喝。这里有最好的酒吧文化,一些餐厅和酒吧堪称世界顶级,其他餐厅和酒吧则因为地处SOHO而为人所知。

  SOHO成名太早,哪怕没有人要颠覆它的地位,也有人要怀疑这四个字母是否已经过时。但伦敦的个性只会让人越来越难以用文字或语言来描述,而SOHO总是强有力地浓缩这些仿佛稍一松手就要向各个方向狂奔而去的个性,坚持着它多重的身份,深不可测的包容性令各种元素得以共存,无论新潮古典、东方西方、好的坏的……SOHO散发着无法复制的边缘、刺激、危险的气息,能吸引足够酷的人执著地来到这里,寻找他们想要的新鲜感或者归属感。

    世界上有许多美好的词汇,可以分配给欧洲各个城市,例如精致、浑朴、繁丽、畅达、新锐、宁谧、舒适、奇崛、神秘、壮观、肃穆……其中不少城市还会因为风格交叉而不愿意固守一词,产生争逐。

  只有一个词,它们不会争,争到了也不受用,只让它静静安踞在并不明亮的高位上,留给那座惟一的城市。

  这个词叫伟大,这座城市叫罗马。”这是余秋雨在《罗马假日》中的前3段文字。依我之见,把伟大一词用在伦敦上也不为过。

  我喜欢莎士比亚写的十四行诗。

  喜欢他温情脉脉地说,
     “可否将你比作夏天的一日。”
      古老的歌里唱着,
      十二个永不,直到河水逆流而上。
  莎士比亚最后说:
  死神无法逼你气息奄奄,
  你将永生于不朽诗篇。
  只要人能呼吸眼不盲,
  这诗和你将千秋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