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光影流转

:::::【光影流转】托卡塔与赋格 :::::

       倾心于这部电影,并非源自影评口碑,而全因片名让我沉醉:De battre mon coeur s’est arrêté 。如此优美的法语,有个毫不逊色的英译与之相配:The Beat that My Heart Skipped。中文译为:我心遗忘的节奏(又译:琴指心声)。据说翻拍自1978年由美国导演James Toback执导的《手指》,却取得了远远大于原作的成功。

       沉浸在古典乐声中,瞥见名词一二,不甚了解。看到一段关于“托卡塔与赋格”的解释,觉得不错:

      托卡塔的意大利原意是触碰,用一连串的分解和弦以快速的音阶经过交替构成的织体,而赋格是拉丁文FUGA的音译,代表着逃遁的涵义。

       在古典时期作曲家常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交替循环的特征。触碰和逃遁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时体现着,就象是蝙蝠那样让我们无法把握生活的分类。

       巴赫著名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可谓典范之作,英伦乐队McFLY有首Transylvania好像就是沿用了这个曲式,唱出了几分吸血鬼的味道,可见这首作品极富可塑性与戏剧性:

    http://www.tudou.com/v/uUcZtSPMyG0

 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J.S.Bach: Toccata & Fugue in D Minor

  http://www.51119.com/play/swf/1.swf?mp3=http://www.bachorgan.com/DanLong/Toccata__Fugue_in_D_Mi.mp3&autostart=0&bgcolor=

       我突然想起一幕细节,电影中Thomas Seyr去试演的时候,演奏的是E 小调托卡塔赋格曲,然而他最终失败了,这是不是一种暗喻?正如电影海报上寓意的那样,左手怀揣着对于钢琴的热爱,渴望触碰美好的生活;而右手又是扰人清梦,逃遁良心,残暴嗜血。这样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又将谱写出怎样的旋律?片尾,一场挣扎后又坐在剧院里,欣赏爱人的钢琴会。十指和着音乐节奏,幻想着正在弹琴,那是他遗忘许久又害怕再次失去的节奏吗?他用嘴巴紧紧咬住命运的手指不肯松开,紧紧扯住梦想的天堂。迷失者终于寻到归家的路。

       巴赫赋格曲的巅峰之作,乃是《平均律钢琴曲集》(Well-Tempered Clavier)。两百年后,法国作曲家古诺巧夺天工,改编并谱写了著名的《圣母颂》(Ave Maria)。钢琴与提琴相映成趣,令人迷恋,如在天堂。

巴赫/古诺:《圣母颂》
J.S.BachBach/Charles Gounod:Ave Maria

  http://www.51119.com/play/swf/1.swf?mp3=http://dbgoncalves.com/Bach-Ave.mp3&autostart=0&bgcolor=

       我并非想写一篇影评,这只是沉醉者的只言片语罢了。

—————————————————————————–
欢迎浏览JG翻译博客《译者有心》http://blog.sina.com.cn/jeremygu

:::::【光影流转】叛逆四百击 :::::

 

 

 

       电影是在昨日黎明前看完的。前夜正在想一句憋屈我三天的话该怎么翻译,终于把我的头搞大了。于是,想起来看电影,凌晨一点。

       Les Quatre Cents Coups,四百击。片名吊我胃口,让我在记忆中把这部电影收藏了很久。然而,我始终没有看过,直到现在才拿来欣赏。没有去查“四百击”的明确含义,只知道是句俚语,说是要打小孩四百下,因为他胡作非为。

       色彩唯有黑与白,情绪是忧伤而又无助的。新浪潮,特吕弗,自传式的画面语言。一上来就是个长镜头,好似《戏梦巴黎》,只不过前者从左往右,而后者自上而下,耐心地将巴黎扫过。

       这是一个关于青春叛逆的故事,关乎童年的寥落和成长的伤痛,一如画面般冰凉刺骨。于是“四百击”正是“无因的反叛”之隐语。

      喜欢那个游乐场的情节,远离课堂逃学,在那个不断旋转的大筒中。Antoine双脚离地,费力攀爬,以倒视的姿态嘲笑现实的扭曲。你看他又闭上双眼,沉浸在属于自己真正的幻想中。在那里,他笑得酣畅淋漓。

      逃离始终摆脱不了追回,伤痕累累。然而,逃离的时光尽管短暂,但是依旧最为美好。流浪,偷牛奶喝,用喷泉枯竭的池水洗脸,寥落但不孤独,因为还有朋友。

      巴尔扎克浸染的灵魂,却得不到承认;纯真的祭奠,一把火将梦想燃尽。直面而来的掌掴,无情地扇走了希望。被管制隔离,囚禁与放逐,落得一行清泪。

      “你问我要去向何方,我指着大海的方向。”于是,奔跑。向着大海,心跳与潮汐同起落。又回眸,空洞。海的彼岸,何时春暖,何时花开?

       影毕,辗转,惊愕地失眠。

 —————————————————————————– 
欢迎浏览JG翻译博客《译者有心》http://blog.sina.com.cn/jeremygu

:::::【光影流转】天堂陌影 :::::

  “拍电影就像玩音乐。”长着一头朋克式标志性蒲公英白发的美国导演吉姆·贾木许如是说。与其另类独特的外表相似的电影风格,使贾木许这个名字镌刻在世界电影的荣誉榜上。他被誉为“电影世界的契诃夫”“美国独立电影宗师”。
  贾木许在拍摄他的第一个长篇《天堂陌影》时,一定不会想到就是这部文德斯私人赞助他底片、资金仅为7000多美元的电影,成为整个1980年代非主流独立电影的经典,他本人一举成名。
  呼吸着摇滚文字经典《在路上》的颓废迷茫气息,“垮掉的一代”的摇滚自省精神感染了贾木许,在其电影作品中,始终弥漫着疏离与平淡、荒诞与忧郁、流浪与压抑,表现着异乡人漂泊的精神状态。《天堂陌影》就是其中最出色的一首影像摇滚。
  低成本的独立小制作,黑白画面,松散粗糙,贾木许以一个镜头一个分隔黑幕来结构,恰如诗歌中的标点符号,用来换行,开创了电影语言的新意境。冷幽默与简约朴素的风格,使《天堂陌影》显得格外出众,获得当年多项国际大奖。
  贾木许对摇滚痴迷和热爱,20年来,他用更多时间用来组建摇滚乐队,担任主唱和键盘手。这种骨子里流散出的摇滚精神与异乡人的漂泊心境,结合在其干净纯粹的电影语境中,使得他的电影始终独树一帜。
  贾木许认为自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导演,“我拍片只是为了跟朋友旅行、共事。”然而,他的电影就是有着迷人的魅力。《天堂陌影》里充满了随性写作、绘画般的自由与华彩。在看《天堂陌影》时,我们感到像是在阅读一部短篇小说集锦,他的电影有着凝炼的纯粹本质和诗意。